在旅游热潮席卷的当下,我们常常会被网络上那些美轮美奂的景观照片吸引,心生向往。然而,当我们满怀期待地奔赴而去,却往往大失所望 —— 眼前的景观看似光鲜亮丽,实则空洞无物,这便是如今愈发常见的 “空心景”。
一、何为 “空心景”?
“空心景” 指的是那些在外观上打造得颇具特色,吸引游客前往,但内部却缺乏独特文化内涵、历史底蕴或真实生活气息,多为商业化复制内容的景观。
比如一些新建古镇,看似古色古香,青石板路、飞檐翘角一应俱全,实则商铺千篇一律,售卖着全国景区都能见到的纪念品、小吃,难以让游客感受到当地的独特魅力。还有一些主题公园,设施看起来新奇有趣,可游玩下来却发现项目同质化严重,没有与之匹配的主题文化故事支撑,游客玩过就忘,留不下深刻印象。
展开剩余87%二、“空心景” 形成的原因
(一)商业化过度,利益至上
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,许多景观开发者和运营者过于追求经济利益,将商业化放在了首位,忽视了景观本身的文化和精神价值。
一些地方为了快速收回成本并盈利,将景观内的大部分空间出租给商家,而且对商家的类型和经营内容缺乏严格把控。结果就是,景观里充斥着大量同质化的商铺,卖着同样的烤肠、奶茶、义乌小商品等。开发者只看重租金收益,对于这些商铺是否能体现当地特色、是否能为游客带来独特体验漠不关心。
例如,某知名景区周边新建了一条民俗风情街,本应展示当地的民俗文化,可实际上,街内的商铺大多是连锁品牌,与其他城市的商业街毫无二致。当地的手工艺品、特色美食很难占据一席之地,因为它们的利润相对较低,无法支付高昂的租金。这种过度商业化的运作模式,使得景观逐渐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和灵魂,沦为了赚钱的工具。
(二)规划设计不合理,盲目模仿
很多 “空心景” 的出现,源于规划设计阶段的不合理。一些开发者看到其他地方的某类景观走红,便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,盲目跟风模仿,缺乏创新和对本地特色的挖掘。
在规划设计时,他们没有深入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、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,只是简单地复制粘贴其他成功景观的模式。比如看到江南水乡受欢迎,就在北方干旱地区也硬生生造出一条 “水乡” 景观,不仅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格格不入,而且由于缺乏江南水乡特有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气息,显得不伦不类,成为了一个没有灵魂的 “空壳”。
还有一些景观在规划时,过于注重外观的华丽和宏伟,忽视了游客的实际体验。比如一些大型主题公园,虽然建筑和设施看起来非常壮观,但内部的游览路线设计混乱,游客很容易迷路;休息设施不足,游客累了无处可歇;指示牌不清晰,游客找不到想去的景点。这些规划设计上的缺陷,使得景观虽然外表吸引人,却无法让游客获得良好的体验,难以留住游客的心。
(三)历史文化挖掘不足,缺乏灵魂
许多景观所在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,但开发者在打造景观时,没有对这些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,导致景观缺乏文化内涵和灵魂。
一些古镇在开发过程中,为了追求现代化和商业化,将原本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拆除,取而代之的是新建的仿古建筑。虽然这些仿古建筑在外观上与老建筑相似,但却失去了老建筑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。当地的传统习俗、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没有被融入到景观中,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无法感受到当地的历史文化魅力。
例如,某古镇有着几百年的历史,曾经是重要的商贸集散地,拥有许多独特的商业习俗和建筑风格。但在开发成旅游景区时,开发者只注重对古镇的外观进行改造,开设了大量的现代商铺,却没有对当地的商业历史、传统习俗等进行展示和传承。游客来到这里,只能看到一些仿古建筑和商业化的店铺,无法了解到古镇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,使得古镇变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 “空心景”。
(四)游客审美疲劳与盲目跟风
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,游客的出行选择越来越多,见过的景观也越来越丰富,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。然而,一些 “空心景” 由于缺乏创新和特色,很容易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。
同时,部分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,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。他们看到别人在某个 “网红景点” 打卡,就也想去凑个热闹,而没有仔细了解这个景点是否真的有价值。这种盲目跟风的行为,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 “空心景” 的发展。开发者看到只要打造出一个看似光鲜的景观,就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,便更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提升景观的内涵和品质。
例如,某 “网红打卡地” 凭借一张精美的照片在网络上走红,许多游客慕名而来。但当他们到达后发现,这个地方除了那一个适合拍照的角落外,没有其他任何值得游览的内容,而且环境嘈杂、管理混乱。但由于已经来了,很多游客还是会拍照发朋友圈,形成一种虚假的繁荣,让更多不明真相的游客前来,使得这个 “空心景” 得以继续存在。
三、“空心景” 的改良方法
(一)平衡商业化与文化内涵
开发者和运营者要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,认识到景观的文化内涵才是其长久发展的根本。在进行商业化运作时,要合理控制商业比例,注重引入具有当地特色的商家和业态。
可以划定专门的商业区域,鼓励当地居民经营特色小吃、手工艺品等,让游客在消费的同时,能够感受到当地的民俗文化。同时,要对商铺的经营内容进行引导和规范,避免出现同质化的现象。例如,在古镇开发中,可以设立传统手工艺展示区,让游客亲眼目睹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,并可以参与其中,增加游客的体验感和互动性。
此外,还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来丰富景观的内涵。比如在传统节日举办民俗活动,让游客感受当地的节日氛围;邀请民间艺人进行表演,展示当地的传统艺术。通过这些方式,让商业化与文化内涵相互融合,相互促进。
(二)科学规划设计,突出地方特色
在景观规划设计阶段,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,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、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,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规划设计中,突出地方特色。
可以邀请专业的规划设计团队,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,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。在设计过程中,要注重保护当地的历史建筑和自然景观,避免盲目拆除和破坏。对于新建的建筑和设施,要与当地的整体风格相协调,体现地方特色。
例如,在北方地区打造景观时,可以结合当地的冰雪文化、草原文化等,设计具有北方特色的建筑和游乐项目;在南方水乡,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,打造独特的水乡景观,开展水上游览、垂钓等活动,让游客感受到江南水乡的韵味。
同时,在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游客的体验,合理设计游览路线,增加休息设施和指示牌,让游客能够轻松愉快地游览。
(三)深入挖掘历史文化,注入灵魂
要加大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挖掘力度,成立专门的历史文化研究小组,对当地的历史事件、名人故事、传统习俗、民间艺术等进行全面梳理和研究。
将挖掘出来的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景观的打造中,通过建设博物馆、展览馆、文化墙等方式进行展示。例如,在古镇中,可以将一些老建筑改造成民俗博物馆,展示当地的传统生活用具、服饰、照片等,让游客了解古镇的历史变迁。
同时,要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,邀请民间艺人入驻景观,进行现场表演和教学,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。还可以开展历史文化主题的旅游活动,如文化讲座、传统手工艺制作体验等,让游客在参与中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。
(四)引导游客理性消费,提升景观口碑
相关部门和媒体要加强对游客的引导,通过宣传和教育,提高游客的审美水平和辨别能力,让他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更加理性,不再盲目跟风。
可以通过旅游攻略、纪录片、短视频等形式,向游客介绍那些具有真正价值和特色的景观,让游客了解景观的内涵和文化底蕴。同时,对于那些 “空心景”,要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曝光,让游客能够认清其真实面貌,避免上当受骗。
景观开发者和运营者也要注重提升景观的品质和服务水平,通过良好的口碑吸引游客。可以通过收集游客的反馈意见,不断改进景观的不足之处,增加景观的吸引力。当游客感受到景观的价值和魅力后,自然会口口相传,为景观带来更多的客源,形成良性循环。
“空心景” 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要解决这一问题,需要开发者、运营者、游客以及相关部门共同努力。只有注重景观的文化内涵和特色,平衡好商业化与文化传承的关系,才能打造出真正有价值、有生命力的景观,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美好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。
(图源来自网络侵删)
创意江山:江山小鸭
奇妙创意,快速落地
——创意江山旅游规划院会同欧盟中国委员会、欧盟基金,全国农联盟及多家央国企及上市公司,全国各地拓展EPC十f十0综合体落地.模式,拓展欧洲许多先进文旅ip,并在全国征召文旅及乡村合伙人。团队总策划为中国策划学创始人陈放老师,原创旅游、乡村ip几千个。
发布于:北京市大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